再向东风诉此情
(资料图)
找工作犹如找郎君,报社是我毫无犹豫的选择。36年前,我刚退伍,承蒙报社不弃,我便与黄山日报社“缘定终身”。一直在报社工作到退休的不少,而如我这般抱着个“档案”不放、一往情深一辈子“粘”在报社的应非我莫属。
我的工作平淡无奇,办事员、办公室副主任、监察室主任,都是兼任的,档案工作才是我的正缘,它贯穿了我整个工作生涯。我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认真负责的,对这繁琐无趣的“档案”亦如此。我刚进报社时,正遇徽州报更名黄山日报、周三刊改周六刊,从那时起我就开启了我的“档案”之路。我细心地收集着每一份材料,记录着报社变迁、发展、改革的点点滴滴。每当有报庆或重大宣传活动时,我就像只勤劳的小蜜蜂似的,不厌其烦地将档案资料搬进搬出,供查找和使用。
停在回忆过往的细节里,无限感慨凝在笔端。工作中吃过苦、受过累、哭过、笑过、怨过……百般滋味皆尝过,但我心存感激。感恩报社使我成为一个“打杂”能手,让我的人生得以历练、成长,使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命饱满而美丽。在办公室时,我里里外外承担过不少工作,除了档案管理、保密工作,文秘、会议会务、信息、考勤、文件收发、信访、接待、外调、写材料、管公章、发稿费等等我都干过,还有后来的纪检监察工作。有两年时间,我作为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工作,丈夫工作在外地,当时孩子小,办公室人员少、事务多,困难之下我并没有退缩,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,集文档、办事、管理工作于一身,有力地保证了报社工作有条不紊推进。重担在肩,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,顾不上接小孩是常有的事。一个冬日晚,当我做完(紧急)会议记录匆匆赶回家时已近九点,七岁的女儿饿着肚子蜷缩在黑灯瞎火的车棚里等我,眼角挂着泪……这一幕刺痛了我。工作与家庭,孰轻孰重,成为那一夜我最不安的掂量。那段艰难的日子我就那么倔强地挺过来了,那些一边崩溃一边自愈的记忆已刻进生命里,偶尔想起,泪目。
扎根报社三十多年,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本报社的档案、历史门清。因此,我对报社最大的贡献就是退休之际编纂了一本《黄山日报社大事记》(13万字、103幅配图),这也是时任领导交给我的重任。黄山日报(徽州报)1953年创刊,从当年的四开四版小报到“黄山日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”,再到如今的转型发展、媒体融合……近七十年的发展,无论大事小事,随便挑挑都有几“箩筐”,那是一个庞大的工程。我加班加点地干,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编纂工作。它按时间顺序,记录了六十多年来黄山日报(徽州报)社的沿革、变迁与发展。大到机构改革、改刊更名、增版减版、停刊复刊、领导批示题词签名、重大采访报道、重大事项,小到职务任免、职称评定、获奖荣誉、活动策划、经营管理等等,书中记录的大事小事以及几代报人的点点履印,基本反映了六十多年来黄山日报(徽州报)的发展和报人走过的路。
编纂过程很辛苦,档案资料堆积如山,我仔细翻阅着一页页泛黄的故事,拾捡流年里的点点往事,查找、核实、录入。多少个日日夜夜,万家灯火时,我还在档案室挑灯夜战。后期我患病不轻,硬撑着不放弃,真的是我很想为自己钟情的单位做点贡献,同时编纂这本书也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班岗,我珍惜这次机会。
我的青春、梦想、希望、热情都在黄山日报社开花、结果。汗水的故事太长,果实的篇章太短,无数令人怀想的情节,注定在岁月里湮没。语言无法表达对过往的挽留,一生守住一个梦、一辈子工作在一个单位的确是世间不可多得的深情。
值班编辑:程子洋
关键词: